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旅游观光城市—福建长汀

福建长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传入长汀有千余年历史。第一座佛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五代时(907-960)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北宋时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汀传教。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徒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图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近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目前,全县有寺庙100多座。

道教传入始于唐代,在唐宋两代颇为盛行,清初顿衰,到清末县内已无正式出家道士。现仅有少数民间道士活动。

天主教两次传入长汀。首次为明末崇祯年间,活动10年后停顿。第二次于清光绪年间传入,延续至今。现存教堂1座。

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1941-1945年教会最盛。现存教堂1座。

此外,长汀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族神。汀城东门外的汀州天后宫,初建何时未详,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在海外颇有影响。                                  

长汀宗教信仰朝圣游-主要景点有:汀州府学(文庙).汀州天后宫(汀州东门)、汀州南禅寺(大同宝珠峰)、朝斗岩大雄宝殿(大同朝斗岩)、水云寺(大同朝斗岩)、接引寺(大同南屏山)、汀州南廨寺(汀州营背)、北极楼金沙寺(汀州卧龙山顶)、地藏殿(汀州卧龙山南)、西竺魔(汀州西门)、卧龙塔寺(汀州卧龙山北)、斗母阁-如是庵(汀州东门北) 、宝珠楼(汀州南门)、博罗寺(大同翠峰)、峻峰寺(庵杰八宝山)、佛光寺(馆前东阳山)、大悲山普慈院(铁长庵杰两乡交界)、平原山广福禅院(童坊葛坪)、叶花庵(大同师福白云山)、福海寺(策武策田)、赤峰嶂(河田半坑)、沙篱寺(濯田)、佛印寺(新桥三坑口)、西竹山(新桥螃蟹岌)、尊胜禅林(铁长天华山)、灵山寺(馆前下坑)、清云寺(馆前红明)、文殊寺(策田陈坊)、崇福寺(河田根溪)、福新庵(河田中街)、曾庆庵(河田蔡坊)、东林寺(三洲)、武光寺(南山坝)、通化寺(南山桥下)、新联庵(涂坊马屋)、兴隆庵(徐访丘坑)、普忠庵(宣成中畲)、东竹寺(濯田陈屋)、归龙岩(四都上湖)、龟(归)龙庵(红山上圭)、弥陀庵(红山赤土)、梅花崠(古城青山铺)、金凤山(古城下街)等百座寺。

1、汀州中华基督教堂

长汀的宗教圣地一中华基督教堂;作为革命旧址,这里又是建立新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驿站之一--中共福建省委驻地。

1892年,当时的中华基督教会闽南牧师带领布道团来汀传教。翌年成立了“汀州区会”。1896年,在今县城水东街人民巷43号建起了汀州区会中华基督教堂。教堂背靠汀江,坐西向东,由礼拜堂、牧师楼和学校楼组成,砖木结构。占地面积644.4平方米。

1932年3月初,中共闽粤赣苏区省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美丽的中华基督教堂里隆重召开。苏区中央局派任弼时出席和指导大会,会上任弼时作了政治报告。大会通过了《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任务》决议案,以及《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决议》、《苏维埃工作决议》、《白区工作决议》等重要决议。并宣布将中共闽粤赣苏区省委改为中共福建省委,选举产生了新的省委领导成员:罗明、张鼎丞,谭震林、李明光、郭滴人等5人为省委常委,10人为省委委员。由罗明任省委代理书记。省委机关就设在中华基督教堂,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等。在这里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还有刘晓、陈潭秋、刘少奇。

1932年4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在中华基督教堂召开了攻打漳州的军事会议。会上,毛泽东从巩固与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这一战略方针出发,分析取得第三次反“围剿”完全胜利后的大好形势,以及进攻漳州的形势报告。随后,毛泽东率东路军直下龙岩、漳州,指挥漳州战役。周恩来留守汀州,居住在教堂后面的二楼右厢房,在汀州准备粮草、组织运输队、担架队上前线,主持了轰轰烈烈的支前工作,为前线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漳州战役在政治上扩大了党和红军在东南沿海的影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汀州府城隍庙

汀州府城隍庙地处长汀县西门外卧龙山下的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汀州府城隍庙,其始建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庙址坐北朝南,背倚卧龙山麓,面朝宝珠晴岚,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气势雄伟,是汀州著名古建筑之一。 汀州府城隍庙是福建省历史最为悠久的府城隍庙之一,它规制严整、规模宏大,且保存较完整,是一座价值很高的历史古迹。它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迄今已有1260年历史,经历代修葺、扩大,逐渐形成了一座建制完整、建筑考究的府级城隍庙。从汀州府城隍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可以考究汀州历代在官场建制、民风、民俗以及建筑、雕刻等方面的变迁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城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隍信仰和其他神祗一样是人们意象观念的产物,但中华民族自有的忠孝、仁爱、礼义的道德规范仍然体现在各地城隍神生前的高尚德行上,对其具有监督作用和赏罚公正产生崇敬的心理,把他视为道德上的楷模,而且用以告诫人们惩恶扬善的道理。因此,它充分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有恩必报的朴素思想,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宽慰和满足,并从中寄托了对神灵生前的哀思之情,也从中寄寓了某些本质的东西,人们在敬仰城隍的同时,还可以观照自身的品质。  1999年,长汀县对这历炼千年的历史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并对流长的城隍文化进行研究。其宗旨与北京、上海、福州等地是一致的,即要剔除城隍文化中的糟粕、保留其精华、对古代重贤荐能的良好风尚进行研究,对城隍文化中推崇的报效国家、造福万民、廉政为官、劝恶从善等积极内核进行研究,对历代被尊为城隍的大将名臣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业绩建树,弘扬他们的美德、气节、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今天廉政建设和精神建设的借鉴。同时,历史上城隍崇拜所包含的劝善惩恶等合理的文化内涵尚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城隍文化研究的精华。

地处长汀县西门外卧龙山下的全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汀州府城隍庙,其始建于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庙址坐北朝南,背倚卧龙山麓,面朝宝珠晴岚,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气势雄伟,是汀州著名古建筑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汀州府城隍庙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庙址被占用为长汀县木器厂厂房。面对残破的古老建筑,1999年12月,长汀县热心文物保护公益事业的有识之士依法组织成立了汀州府城隍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协会通过社会捐资和会费收入,投入54万多元,迁出县木器厂,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要求,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汀州府城隍庙的修复。省文物古迹建筑专家多次前来考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汀州府城隍庙的修复,得到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热心相助,吸引了海内外人士前来观光。在福州某公司工作的赖洪富,捐资10万,用于重建气势恢宏的长20.15米,高6.8米,全部由花岗岩作材料的门楼;台胞叶联登带两个在美国的女儿前来参观,将城隍庙内的全部建筑,一幅幅拍照纪念,并捐资1万元用于维修。经修复使汀州府城隍庙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绚丽文化瑰宝再放光彩,为汀州古城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城隍庙是一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古代,人们为保护一方安宁,在城池周围筑起城墙,挖了城壕,这一护卫城池的城墙和城壕统称为城隍。有了城隍,战事来临,人们凭借这一高墙深水抵挡敌人,同时官民前往城内寺庙祈求保佑战事取胜,这座寺庙就成了人们供奉的城隍庙。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在保卫城池中起重大作用的王侯将相,在他们在世时或去世后敬奉为城隍爷或城隍神,城隍也就成了民间信仰中守护城池的神祗。随着战事稳定,城隍职责也由守护城池扩大到各个领域,如降雨抗旱、放晴去涝、五谷丰收、生儿育女、发财致富、出门平安等。因城隍爷皆有官职,民众又以伸冤报德令其扬善惩恶,后为道教信奉,将其神化,管阳管阴,总领当地亡魂,与地狱阎君、判官、黑白无常等冥神融合,成为后人神祗信仰和灵魂信仰,列入敬奉祭祀活动。

 汀州府城隍庙是福建省历史最为悠久的府城隍庙之一,它规制严整、规模宏大,且保存较完整,是一座价值很高的历史古迹。它始建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迄今已有1260年历史,经历代修葺、扩大,逐渐形成了一座建制完整、建筑考究的府级城隍庙。从汀州府城隍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可以考究汀州历代在官场建制、民风、民俗以及建筑、雕刻等方面的变迁和特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城隍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隍信仰和其他神祗一样是人们意象观念的产物,但中华民族自有的忠孝、仁爱、礼义的道德规范仍然体现在各地城隍神生前的高尚德行上,对其具有监督作用和赏罚公正产生崇敬的心理,把他视为道德上的楷模,而且用以告诫人们惩恶扬善的道理。因此,它充分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有恩必报的朴素思想,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宽慰和满足,并从中寄托了对神灵生前的哀思之情,也从中寄寓了某些本质的东西,人们在敬仰城隍的同时,还可以观照自身的品质。

城隍出巡是汉族的祭祀风俗,也是城隍文化的重要内容。汀州府城隍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出巡,二月十六日回宫。正月十六上午府城隍出行,由大爷(又称高爷、白无常)和二爷(又称矮爷、黑无常)为先官,各由一人脚穿草鞋进入爷腹中用肩抬,旁有一人以三、三、七的节奏敲着小锣鸣锣开道。二爷前面紧跑,不时回头接大爷,大爷居后迈八字脚步慢悠悠行进,接着高脚师(高跷)、船灯、台阁、顶马等在锣鼓声中款款而行。顶马、台阁是由四、五岁小孩古装打扮,由大人防护骑马行进,有的扮白蛇、青蛇、许仙等故事人物坐于五光十色的台阁上,由四人抬行,然后是八人抬着府城隍爷,其后跟随行香朝拜,过大街穿小巷巡游。

1999年,长汀县对这历炼千年的历史古迹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并对流长的城隍文化进行研究。其宗旨与北京、上海、福州等地是一致的,即要剔除城隍文化中的糟粕、保留其精华、对古代重贤荐能的良好风尚进行研究,对城隍文化中推崇的报效国家、造福万民、廉政为官、劝恶从善等积极内核进行研究,对历代被尊为城隍的大将名臣进行研究,总结他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业绩建树,弘扬他们的美德、气节、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今天廉政建设和精神建设的借鉴。同时,历史上城隍崇拜所包含的劝善惩恶等合理的文化内涵尚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城隍文化研究的精华。

3、汀州府学(汀州文庙) 汀州府学(文庙)始创于宋代咸平二年(999年),绍兴三年(1133年)迁于今址。整座文庙气势恢宏,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规模之大殊不多见。 客家人素有耕读传家、尊孔崇儒的垂世风范,因而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建有孔庙,汀州文庙就是实证。城区卧龙山麓的宋代汀州文庙,历经修葺,已恢复旧貌,成为今日古城的一个文化娱乐中心,承传着客家人的重教传统。 汀州文庙位于长汀县城兆征路20号,建于宋绍兴三年(133年),是汀属八县推崇儒教的重要场所。汀州文庙历史上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除主殿之外还有讲学堂、名宦祠、启圣祠、宗圣祠等等。它的范围包括现在的县政府大院的大部,县人大办公楼全部。文庙许多附属建筑由于历史原因移作他用,目前保留了棂星门、泮池、拱桥、戳门、东庑西庑和大成殿等主要建筑,占地25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古朴壮观。尤其是大成殿,更显其独特气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十三檀卷棚式前步廊,柱网布局规整。明间正中为方形藻井,采用出桃三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雕饰垂球。次间为三扇井口天花,绘有龙风、花草;明间大额访砍制月梁形,用材硕大,跨度7.35米,金柱直径均不小于40公分。自明至近年,对文庙都有维修,使主建筑不失当年风韵。汀州文庙的保护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例如1980年拆除了棂星门,建起四层的文化大楼,使文庙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失去了文物的风貌。1995年,县政府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还文庙以历史原貌,决定拆除文化大楼,并成立文庙维修理事会,广泛集资重建棂星门,恢复汀州文庙的原有风貌。过去大成殿神上设有大成至圣先师神位,东配、西配分别是复圣颜子、宗圣曾子神位;大殿正上方悬挂一块清朝康熙皇帝御笔巨型牌匾,上书“至圣先师”四个大字;东庑西庑列设十二先哲神牌;东庑西庑供奉七十二先贤神位。

汀州文庙位于长汀县汀州镇兆征路20号,始建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历经明、清、民国几次修葺。庙坐北朝南,现存泮池、拱桥、大成门、中斋、东西庑、大成殿等,占地面积2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0平方米。大成殿,重檐歇山顶,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木构架,十三檩前步廊,柱网布局规整,明间正中为方形藻井,采用出挑三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雕饰的垂球。次间为三扇井口天花,彩绘龙凤、花卉。明间额枋为砍制月梁形做法,用材较大。明间的金柱直径为40厘米。明间跨度为7.35米,次间跨度4米,进深4.35米。前金柱为三层海棠纹八角柱础,后金柱为八角三层柱础。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汀州天后宫

天后是清康熙帝给妈祖的封号,是闻名世界的女海神。汀州无海,为何建有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据说其建筑规模在我国大陆内地仅次于循洲的妈祖祖庙。这当然要从汀州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来考察。

汀州位于闽、粤、赣三省文界的山谷之中,周围丛山环绕交通极为不便。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汀州知州李华、长汀县令宋慈,为“更运潮盐“才开辟了汀江航运.使本地盛产的土纸、药材、木材和农产品得以对外交流。但是,这条汀江却是河道狭窄迁回曲折,滩多水急船运多有不便。正如古诗所云“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峭公纸作舟;三百滩头风浪恶鹤鸽声里下潮州。“由于汀州的官吏和船工们在险滩恶浪中从汀江、韩江往来于汀州、潮州、汕头经常出现触礁翻船事故,造成了人们生命财产损失因而萌发了一种企求保护的思想;正好他们在潮州了解到妈祖能保护海上及江河航运的安全,适合自己遇到急流险滩、风波不测时,希望安全回归的心情于是接受了妈祖信仰并于南宋理宗嘉熙(公元1237一1240)年间,依照潮州妈祖庙的样式创建了“三圣妃宫“供奉妈祖三圣妃”,因为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89年)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妃”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又封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再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所以,被尊称为“三圣妃”立庙奉祀。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汀州“三圣妃宫”改为“天妃宫”。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妈祖被晋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后”汀州的“天妃宫”,随之也改为“天后宫”。每年春秋二祭。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汀州人民凭着“妈祖保佑”的信念,鼓舞着他们产生战胜汀江航运种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将大最土特产运到潮汕以至出口东南亚各国,再将盐、海产、布匹百货运回汀州,使汀江的船只出现“上三千,下八百”的繁荣局面,使汀州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闽粤赣客家“金三角”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人口随之骤增,有如古诗所云“十万人家溪两岸杨柳烟锁济州桥。”

正是妈祖信仰产生的力量鼓舞下汀江航运发达,使汀州客家人能以走向粤、台、港、澳,走向世界五大洲。因此海内外5000多万客家人,都称汀州为“客家首府”汀江为“客家母亲河”。

汀州天后宫毁于“文化革命”的十年浩劫之中。1994年成立了“汀州天后宫文物古迹修复协会”,用了九年的功夫才依照清道光年间重建的样式,基本修复了天后宫的主要建筑。 

汀州天后宫位于长汀县城东大街,朝天门外。由山门、朗门、戏台、钟鼓楼、水阁楼、前殿、正殿、后殿及圣母间组成。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四面环水,是汀州八邑敬奉妈祖的场所和旅游观光胜地。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南宋绍定年间,原名“三圣纪宫”,宋《临汀志》载:“三圣纪宫在长汀县南富文坊,及潮州祖庙(天纪庙)。……今州县吏运盐纲必祝祷焉。”

据考,宋理宗绍定年间,汀州知州李华及著名法医鼻祖、长汀县令宋慈,开辟了汀江航运,使汀州与潮州、汕头的交往日臻繁荣。因汀江多有急流险摊,为航运安全,故在汀江河畔修建妈祖庙,祈愿护海女神妈祖庇佑所有船只安全。50年代,汀州天后宫划归县电厂管理使用。改革开放后,为保护文物旧址,恢复文物景点原貌,县政府作出决定,搬迁电力公司,成立维修协会,有组织有计划地修复天后宫。修复工程从1994年开始,现已修复完成前、中、后三座大殿及宫门、戏台、钟楼、鼓楼、两廊水树等,天后宫以原有巍峨壮观的新姿展现于世人面前。

天后宫正面是高大恢宏的石牌楼,中门两边分别镶嵌着“龙凤呈样”等四块大型壁雕。门联为“天纪神力海不扬波稳渡慈航登彼岸,圣母恩德民皆乐生遍传显绩降人尸”,门楣“后德配天”上方石斗拱托起的盾额刻着“天后宫”三个金色大字。左右边门额楣分别镜刻“河清”、“海宴”。进门后两边门中间是戏台;左、右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两廊中间的空坪布局别致,前段石板墁地一尘不染。后段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双龟驮碎静卧左右。沿廊拾级而上的是前殿,殿前二边望柱凭栏,两厢供奉财神老爷,花公花母塑像。前殿靠天井处置放巨形供桌。据说在前殿的供桌上可上供荤菜(正殿则不能)。因为妈祖是海上女神,区别于佛,有时可供荤菜。供桌后面是天井,天井两廊玻璃框内有风、雨、雷、电等十二神将塑像,他们各执兵器威风凛凛。十二神像廊再上几级台阶便是正殿,为抬梁式建筑,跨度较大,与前殿相似,二根石柱上的缠龙初栩栩如生,双层如意斗拱承托的五凤楼与前殿五凤楼形成递进层次。妈祖塑像安放正殿中央,容颜慈祥,金线锦绣龙袍、银质镂刻凤冠霞帕,正是“戴玄冠兮出琳房,玉鸾佩兮云锦裳”,十分华贵端庄。这尊神像已有近400年历史。3600盏旋转式长年光明灯,使大殿明亮庄严。后殿叫“积庆殿”,供奉着妈祖父亲林愿、母亲王氏塑像。积庆殿右边是圣母间。锦被绣枕、龙床梳妆台、红木桌椅、油漆木地板,布置得古朴典雅,充满闺阁氛围。

整座汀州天后宫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台湾台中龙天宫曾于1997年来到长汀,恭迎汀州妈祖分灵渡台供奉,并尊汀州天后宫为祖庙。汀州妈祖架起了海峡两岸友好桥梁。1990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汀州南禅寺

汀州南禅寺,由著名高僧惠臻开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历史悠久,名闻遐迩,为古汀州“八寺”之一。原蜗居于长汀二中校园内,考虑到大旅游的新形势和建设长汀历史文化名城、弘扬佛法的需要,现已把南禅寺迁到了汀州八景之一的宝珠峰。

宝珠峰位于长汀汀城南面,与东岳庙、朝斗岩和滴水岩风景区联成一片。宝珠峰原名龙珠峰,辟于唐代,宋时游人甚盛。时太守张宪武就有“万叠崇岗揖卧龙,一嶂珠顶翠凌空”之句。宋时峰前谷间建有河龙宫,以祀汀江河龙。清咸丰年间焚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长汀知县杨鼎铉于宝珠峰顶建五层木塔,汀城远眺如空中楼阁,为汀城一大名胜,清咸丰年间焚于兵火。新南禅寺背靠宝珠峰,前临汀江河,右倚汀四公路和龙长高速公路连接线,视野开阔,交通方便,是不可多得的建庙所在。

史料载,著名高僧从密、智孜、自鉴等禅门头德曾发迹于此,当时一些社会名流亦来此游览,并参与相应的文化活动,其影响远播闽、赣、粤、台等省及海内外。为充实长汀作为“世界客家首府”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长汀县将年久失修且又不堪使用的旧南禅寺庙宇搬迁至距城南2公里的宝珠峰山峦重建,恢复其名胜古刹之风貌。重建工程占地总面积达52000平方米,总造价达3000多万元,规划按照佛教规模立意,既含旧貌风雅,又具创新意识,可谓怡心养性及游览休闲兼为一体之妙境!

据福建省九届人大代表、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长汀县佛教协会会长释普利说,汀州南禅寺占地80多亩,总项目39个,总投资3000多万元,分6年完工。如今第一期工程的僧尼楼、客房楼、讲经楼、斋堂等辅助建筑早已完工,三大主体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含藏经阁)已全面竣工,与海内外游客见面。

新汀州南禅寺是闽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丛林寺庙和闽西最大的女众道场。殿宇一反省内其它寺庙宽深低矮的建筑风格,仿照北方清代皇家寺庙的建筑式样,高大宽阔、金碧辉煌,体现出宏丽壮阔的皇家气势。殿顶的木预制板上先涂上沥青,然后绕上三厘米厚的水泥,再盖上琉璃瓦。全寺的菩萨和罗汉共34尊,全部采用铸铜工艺制作。

汀州南禪寺,为闽西最大寺庙和福建规模最大尼众佛教丛林,由著名高僧惠臻開創,建于五代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60年),歷史悠久,名聞遐邇,為古汀州“八寺”之一。

據史料載,著名高僧從密、智孜、自鑒等禪門頭德曾發跡于此,當時一些社會名流亦來此游覽,并參與相應的文化活動,其影響遠播閩、贛、粵、台等省及海內外。

為充實長汀作為“世界客家首府”及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內涵,近年來,長汀縣已將年久失修且又不堪使用的舊南禪寺廟宇搬遷至距城南2公里的寶珠峰山巒重建,恢復其名勝古剎之風貌。重建工程占地總面積達52000平方米,總造價達3000多萬元,規划按照佛教規模立意,既含舊貌風雅,又具創新意識,可謂怡心養性及游覽休閑兼為一體之妙境!

6、长汀归龙山寺

长汀归龙山,旧称观音岭,也叫龟龙山。地处长汀县四都镇小金、红寮两村之间,距长汀县城60余公里。主峰海拔高度1036米。“其山联岩亘地,累嶂分天,周山西面跨两省三县。”是闽赣两省交汇之处,主峰四周皆有路径可上。如今水泥盘山公路可直达山顶。山间寺庙居九域志载为古迹。王中正成道之处,名胜志作宋邑人王捷,字平步,修道于此。捷即中正,同指一人。宋代郭祥正诗云:“神仙之府名鸡笼,千寻翠玉擎寒空。秀色凌风入城郭,半街晓日金蒙蒙。”现在山顶庙中所祀乃佛祖和罗公。旧寺颓废后,明代在古刹原址上建罗公祖师庙,奉祀江西吉水状元罗洪先。此人为避战乱隐居龟龙山中,精通医术,治病救人深受闽赣两省边民爱戴,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五人潮如涌。

归龙山远离城乡,山高林密,气候宜人。四周奇峰罗列,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现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冬、春季节登高远望云海茫茫,胜似仙境,近看群山层峦叠翠、山花烂漫。最为称奇的是东山的风动石,它屹立在高山顶上,高约8米,重约百吨。历经风雨稳如泰山。此石堪称镇山之宝,非历尽千险方得一见。今有简易公路直达半山处。徒步攀爬30分钟即可到达石下,在此绝无“人登山顶我为峰”之感,因为巨石光滑无缝,人到石下只能望石兴叹。

归龙山上的罗公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传说,罗公祖师原是个穷书生,曾以挑货郎担为生,乐于助人;也有人说,罗公祖师原是个采药人,曾在归龙山采药,毕生为百姓治病,药到病除,拯救了不少生命,深得人们敬仰。后来,人们特建庙塑神以纪念之。 归龙山充满着独特的韵味,让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虽然归龙山地僻山高,但数百年来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成千上万游客慕名而来,叩访名山。特别是农历正月和八月两次庙会更是声名远播,每日均有上万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7、汀州金沙寺

金沙寺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北部汀州镇卧龙山之巅。四面平川,一峰孤耸,形如九龙分卧,故称“卧龙山”,又名“九龙天境”。尚有唐朝城垣遗迹,系汀州北门城楼,名“玄武楼”,清末毁,1935年复建,改为“吕仙楼”,与金沙寺连为一体。寺内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吕仙楼、雄辉楼、观音堂、藏经楼等主要殿堂。 登寺远眺,汀城尽收眼底,高楼毗连,田园似锦,汀江如带,令人心旷神怡。与卧龙山苍松挺拔、白云缭绕的奇景相得益彰。名“卧龙山金沙寺”,为汀州八景之一。

金沙寺位於福建省長汀縣城北部汀州鎮臥龍山之巔。四面平川,一峰孤聳,形如九龍分臥,故稱「臥龍山」,又名「九龍天境」。尚有唐朝城垣遺跡,係汀州北門城樓,名「玄武樓」,清末毀,一九三五年複建,改為「呂仙樓」,與金沙寺連為一體。寺內有大雄寶殿、圓通殿、呂仙樓、雄輝樓、觀音堂、藏經樓等主要殿堂。

登寺遠眺,汀城盡收眼底,高樓毗連,田園似錦,汀江如帶,令人心曠神怡。與臥龍山蒼松挺拔、白雲繚繞的奇景相得益彰。名「臥龍山金沙寺」,為汀州八景之一。

現任住持定殿法師,五十餘歲,福建省長汀縣人,一九八二年出家,師從常發法師,兼任福建省長汀縣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是钟灵毓秀之地,风景如画,名胜颇多,仅县城就有八景,叫人流连忘返,而卧龙山则是八景之首,有“九龙无境”之说法。

卧龙山,位于长汀城北,故又称北山。这是旧的说法,随着改革开放,长汀城大大拓宽发展了,环城路环绕卧龙山一圈,商业城、腾飞工业区都在卧龙山的背面,许多单位,如法院、检察院、国税局、交警中队……都迁至环城北路。现在准确地说,卧龙山位于长汀城中心。这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山,其奇一,孤傲尊贵,据县志载:“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与群峰相属……四山俯伏,朝揖拥护尊严。”的确,登上山巅,放眼四望,只见四面群山环拱,似向卧龙作揖行礼。其奇二,形似卧龙,从远处高处看,山如龙盘曲而卧于汀江畔,一头扎在河岸边,匍匐着喝汀江水,据说卧龙山中分九支,故又名九龙山。卧龙山气势雄伟,苍松直耸云端,每当雨过天晴,白云缭绕,蔚为奇观,故有“龙山白云”之美称。宋代汀郡太守郭祥正赞曰:“卧龙胜事堪图画,迥压闽南七八州”。

卧龙山开辟于唐代,古城墙那时就从山顶向东西蜿蜒而下,使城半壁高挂山巅,有“观音挂珠”之说,山后峭壁矗立,陡不可上。宋时在山巅又建金沙寺,明代崇祯年间知府唐世涵重建北极楼,又名玄武楼,还塑吕洞宾像以祀之。清代康熙、道光年间皆有修葺。楼内尚存《重建北极楼碑记》,碑头刻有双龙戏珠图纹。北极楼内还有“雄镇闽西”四字大匾额。徐曰都诗云:“无境山高楼更高,虎头回望白云遥,金沙万户春风早,绿松清江晓放桡。”民国二十四年又进行维修,布局由门楼、藏经楼、正殿组成,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1978年,新建庙门,在藏经楼重塑十八罗汉。卧龙山在历代中得到人们的保护,山上芳草萋萋,树木葱茏,宛如翡翠玉屏。

卧龙山东麓还有一处令人陶醉的风景,穿过东门后街背,沿一山谷拾级而上,可见两山合抱,郁郁葱葱,耳边鸟声婉转,松涛阵阵,其境清幽宜人。行至半山,浓阴处飞出屋檐翘角,这就是斗母阁。斗母阁始建于明代初年,盛于万历年间,明清两代均有修葺,但至上世纪四十年代圮塌,仅存灶君庙。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捐资重建,今有灶君庙、如是庵、观音寺等三座庙宇,观音寺最壮丽,塑有金碧辉煌的千手观音,后殿是宽敞雄伟的大雄宝殿。现在游人常往,络绎不绝。

置身于卧龙山,能让人心旷神怡。若伫立山顶,鸟瞰汀城,淡蓝的天幕底下,楼房鳞次栉比,汀江蜿蜒南流,城外田园似锦,四面黛山连绵,真似一幅山水丹青佳作,美不胜收。卧龙山又是人们疗养的好地方,1932年,毛泽东来到长汀养病,曾住于卧龙山下老古井畔,每天由傅连日章医生陪同登山散步,听北山松涛,经过一段时间疗养,终于身体康复。现在山下还保存着毛泽东同志旧居。 今卧龙山辟为卧龙公园,长汀人对卧龙山情有独钟,无论春夏秋冬都有许多人登山,在山上或放声高歌,或跳舞拳击,或谈古论今。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在卧龙山每天都笑迎四面八方的游客。

8、汀州朝斗岩寺

回头是岸-南屏山朝斗岩寺位于长汀城郊南寨梅林尾部的山上,坐南朝北,与卧龙山的北极楼遥遥相望,故名“朝斗岩寺”,又称“朝斗烟霞”,为长汀八景之一。

朝斗岩寺相传由宋代隐士稚川所建,历代均有修葺扩建。朝斗岩上草木茂密,清泉长流,奇岩异洞,烟霞缥缈,寺阁亭楼错落有致,环境幽雅宜人。

来到朝斗岩麓,一抬头可见一座新建山门,上书“朝斗烟霞”四个苍遒大字。门内是“兜率宫”,上坐弥勒佛。往右沿石阶行至半山,便有一座“盥手亭”,旁有“盥手泉”,涓涓细流,清澈如镜。从左拾级而上,便是昔日“朝斗烟霞”寺门,一进为吕仙楼,再进为大雄宝殿,内有“反坐菩萨”,左右一副对联曰:

  问菩萨为何反坐?

  笑世人不肯回头。

大殿后面有一个天然大岩洞,洞内有石雕佛像一尊,洞顶泉水“滴滴答答”滴在佛像身上,所以此佛称“雨漏佛”。离洞往前走数十步,建有双层观音亭,有如观音驾云,飞峙悬崖。亭内设有佛龛,奉祀观世音菩萨。左右有楹联一副云:

  风声雨声钟鼓声声声入妙;

  月色山色烟雾色色色皆空。

  从此凭栏鸟瞰,汀城景致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

折向“雨漏佛”山后蜿蜒而上,为朝斗岩另一佳境。明嘉靖年间,山僧大虚在此山涧辟建“水云庵”。后庵上建“澄心堂”。因年久失修均已圮。今已新建“水云寺”,寺后“澄心堂”址新建“卧佛殿”。殿内雕塑卧佛一尊,仪容体态形象逼真。从“卧佛殿”右侧逶迤而上,便是新建的“长寿亭”、“击竹亭”,这里是朝斗岩寺最高处,极目纵观汀城、汀江、田野、卧龙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正如古人诗曰:

  朝斗清幽景物华,楼台寺宇锁烟霞。

  泉声滴滴咽岩后,野色苍苍笼水沙。

  绛影朝随红日上,彩虹晚挂夕阳斜。

  与眸北阙风云起,灯火星辰照万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在朝斗岩又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朝斗岩上的清泉纯净醇甜,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每日里前往取水饮用的群众络绎不绝,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手提的、肩挑的、单车载的、摩托车运的,热闹异常,且这种火爆势头有增无减,日甚一日,举凡外来登山观光的客人都少不了要亲口品尝品尝朝斗岩的清泉!

在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里,革命者在这里留下了红色的足迹。1933年2月18日,中共福建省委就是在朝斗岩寺召开了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会上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局“关于在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的决战前的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决议要求充分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展开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中央红军,获得第四次反“围剿”的全面胜利。 1961年5月朝斗岩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斗岩寺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城南1.5公里的南屏山腰。属临济法系。传说宋朝隐士雅训在南屏山霹雳岩炼丹,丹成之的事,在此山辟洞建庵,日与烟霞作伴,静坐而朝北斗,并刻“朝斗”二字于石。“朝斗烟霞”遂为汀州八景之一。

朝斗岩寺大雄宝殿内塑有一位菩萨,呈罕见的反坐姿式,两边的对联是:“问菩萨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头。”殿后岩洞中有石塔、石佛,洞顶清泉恰恰滴在石佛的头顶,人称“雨漏佛”。殿前不远处,有双层观音阁突兀于陡岩之上,如悬空一般。登上阁楼,汀城景色尽收眼底。山腰有韦陀殿、盥手亭,亭前潺潺泉水顺润而下,清澈见底,内含丰富的微量元素,是有名的矿泉水。僧房、齐堂等与大殿连为一体。

朝斗岩上古木参天,环境幽雅,奇石异洞,飞阁临空。有驭风亭、水云庵、吕仙楼、五十四可亭等独特亭阁。又有石桌、石凳等天然景观。古人有诗曰:“朝斗清幽景物华,楼台寺于锁烟霞。泉水滴滴咽岩石,野色苍苍笼水纱。绛影朝随红日上,彩红晚挂夕阳钭。举眸北阙风云起,灯火星辰照万家。”朝斗岩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斗岩寺现任方丈光亮法师,78岁,福建省长汀县人,1942年出家,师从慧宽法师。

9、汀州水云寺

道修朝斗-水云寺位于福建省长汀县大同镇朝斗岩左畔,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太虚法师在此结庵修道,庵名“水云”。历代四次重修,法脉属临济宗,1984年开始重建,现有大雄宝殿、卧佛殿、大悲殿等建筑。

水云寺现任住持光炎法师,63岁,福建长汀县人,1983年出家,师从慧贤法师。

10、汀州南廨寺

南廨寺位於福建省長汀縣城區營背街,坐北朝南,為比丘尼修行道場。明朝成化十八年(一四八二年)張子邈居士建,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年)在後殿餘基建金沙小學,不久毀。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重修前殿。一九八七年年重建大殿。法脈屬法眼宗,現為長汀縣佛教協會駐所。

現任住持普利法師,四十餘歲,江西省石城縣人,一九八○年七月出家,師從光眾法師,畢業於福建省女眾佛學院,兼任福建省長汀縣佛教協會會長。

11、汀州开元寺

汀唐代开元古刹-汀州开元寺,现在位于现在长汀县公安局内与长汀县中区小学内。唐代开元寺的大雄宝殿,是现在的“大成殿”(中区小学内即可看到),门前还有“唐代双柏树”(俗称古文物)。    时唐玄宗诏令天下各州均建一寺一观,以“开元”命名。而长汀的第一座寺为开元寺,创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民间相传“未有汀州府,先有开元寺”。时为汀州最大的古建筑群,素有汀州第一古刹之称。是为人间之福地。汀州开元寺是一座较完整的唐代宫殿式四合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超卓。而这开元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八卦龙泉井”,在现长汀县公安局内,原名开元井,因开元寺而得名,建于唐开元间。“双阴塔” 阴塔即按照塔的形式建于地下的水井。汀州双阴塔一个是建于唐开元年间的“八卦龙泉井”,井身上宽下窄,显八卦形,如同宝塔倒挂入地,口径1.72米,深16米;一个建于宋绍兴年间的“府学阴塔”,下宽上锐,口径1米,深13.5米,呈圆锥形,两井相距近二百米。古人建阴塔的目的是为了“镇文风”,祈望汀州文风昌盛。据称“双阴塔”地下水有相通之说。

12、长汀八宝山峻峰寺

长汀八宝山为闽西佛教子弟朝圣宝地,位于长汀县东北方的庵杰乡,距城约25公里。相传宋代名将杨文广征蛮驻长汀,游猎此山遇一奇兽,形似狐狸,见文广而戏之窜入石洞。文广提剑劈之,获其兽乃以石为餐器,始留下古迹有石灶、石桌、石凳、石碗。后来才有石人、石马、石狗、石龟统称“八宝”。而山名也由此而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长汀人本湛和尚来到八宝山创建峻峰寺,深感佛学知识和戒律的重要,于是礼请宁化见镛法师返汀讲经,本湛和见镛住八宝山,刻苦修行,专心念佛,提倡净土宗。当年八宝山、东阳山等处共有24人至明溪受戒。此后,每年有十几人往广东南华寺受戒。从此,长汀佛教又逐渐复兴。民国三十一年(1942),本湛赴广东曲江南华寺,拜全国名僧法眼宗大师虚云和尚为师,苦练参禅,领悟禅机,得到虚云嘉许。虚云为他举行隆重接法仪式,传给衣钵。本湛为振兴长汀佛教,创建八宝山,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今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徒嗣。

2004年,峻峰寺住持普赞筹集民间资金40万元,重建山顶悬崖上的大雄宝殿。经过一年多的营建,一座融皇家风格和汀州风格为一体的金碧辉煌大殿,矗立在八宝山悬崖上,成为闽西佛教子弟朝圣的宝地。

长汀八宝山山风景区,位于县东北方的庵杰乡,距城约50里。宜乘车从商业城出发,随简易公路前往东街、大埔、翠峰方向行使。与新开辟这八宝山公路接轨,并通过汀江之源龙门胜境。

八宝山有史以来,山高路陡,走羊肠小道,步行辛苦,来者无不慨然兴叹!时逢盛世,国运昌隆,旧时之弊,已成为历史过去。为建设好八宝山风景区,由理事会发出倡议,涌现出了不少的好人好事。已开辟了一条由大同镇翠峰村通往庵杰乡八宝山全长12.02公里的简易公路,已解决了历史上“行路难”的问题。

身临其境,云海茫茫,无边无际,松风竹韵,令游者心旷神怡。放眼处悬崖峭壁,洞壑幽深,石骨嶙岣,千姿百态,曦光夕照,山色连云,不愧为一处名山胜景,旅游圣地。

 其山名之由来,据传宋代名将杨文广征蛮驻长汀,游猎此山遇一奇兽,形似狐狸,见文广而戏之窜入石洞。文广提剑劈之,获其兽乃以石为餐器。始留下古迹有石灶、石桌、石凳、石碗。后来才有石人、石马、石狗、石龟统称“八宝”。而山名也由此而来。

13、长汀平原山广福院

长汀童坊镇彭坊村再进去3公里处方的葛坪村中有一个叫平原山的地方,那儿有一座古庙叫“广福院”,是我们福建省两大古寺之一,是与福州鼓山涌泉寺同个年代建的,好象是唐朝建的,原有一句话叫:“没有汀州府,先有广福院”。那是伏虎祖师的道场,过去每年的农历九月十四就要将伏虎祖师迎到长汀城里来巡游,所以九月十四就是从广福院来的。前些年东南电视台还去那儿拍了电视,现在长汀县博物馆就能买到那种光盘。

汀州最老古寺-平原山广福院,位于长汀县童坊镇葛坪村的平原山广福院是遐迩闻名的古寺,建于后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据考证为汀州最古老的寺院,县志记载:“先有广福院,后有汀州府”。

广福院虽经千年风雨洗礼,巍巍古刹,风姿依旧。更让世人瞩目的是:它为客家佛祖郑定光、叶伏虎成佛的神圣道场,有一定的客家历史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是郑定光佛祖的诞辰纪念日,各方游客云集而来,真是人山人海,香火缭绕巍巍古刹雄姿勃发,大雄宝殿气宇轩昂,巨龙缠柱、雕梁画栋更显古刹一派奇特风貌! 广福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苍松翠柏相互掩映在古色古香的寺院之中。潺潺溪涧丁冬作响,珍禽飞鸟自鸣其中,好一处天然生态林,珍稀植物三十余种,千年古松焕发异彩,奇特的“倒生树”、珍稀的“无心白果树”,天然的“毛蜡烛”更让游客叹为观止。加之神工斧凿的龙床寨、形态逼真的龟峰、栩栩如生的狮石、望而却步的一线天……真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还有那神奇动人的民间传说--“穿底石臼”、“佛祖坐庵”、“伏虎镇妖”、“平原不平”等在寺主娓娓道来声中更让游客听得津津乐道,流连忘返!  14、汀州刘氏家庙

 客家刘氏第一座家庙-汀州刘氏家庙,古名“鲁王府”称为“王衙”,位于长汀城乌石山(古称龙首山)下王衙前,北倚卧龙山,面对宝珠南屏山,东临龙潭风景区、水东街,南通汀城主街道兆征路。

刘氏家庙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奉祀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次子鲁王刘永及入闽始祖刘祥,故称“王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后裔繁衍之广、建筑所具特色著名于西闽。

“宋崇安进士刘子翔任汀州长汀主簿时,在家庙旁创建东山书院,曾请堂兄刘子恽来汀讲学三月,理学大师朱熹来汀也在东山书院讲学三天。”宋名儒杨方(长汀进士,官至广西提刑),明拔贡雷行瑞,请长汀进士汤志尧、举人戴良葵、范苹、谢松涛,上杭举人刘尚临,恩贡刘焕发等均在此讲学授徒。书院历经八、九百年,培养不少拔尖人才。清光绪年间曾任刑部主事的刘光第(“戊戍政变”六君子之一)。曾于光绪21年回汀到刘氏家庙祭祖。现家庙中有他的拟联:

“为肖子难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刘氏家庙的建筑为明代风格,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门楼、边门、照壁,上中下三大厅,从前还有福德祠、朱子阁,桃园结义亭、左右厢房所组成,总共房间69间。正堂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4间,进深4间,抬梁式结构,11檩前步郎,琉璃盖栋,屋檐梁柱,门栏窗格,门楼为三间四柱桥形式样,前有石砌台阶,有石狮一对。    刘氏家庙,据史志载:宋未文天祥和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义军曾驻兵于此。苏区前,此处是“训政人员养成所”,培养大批工农革命干部,苏区时为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址。前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年少在汀中读书时,就住在此处。    据载:始祖刘祥公繁衍的客家后裔,播居闽、粤、赣、桂、川、滇、黔、浙、湘等省与港、澳、台以及南洋群岛及海外20多个国家。刘氏家庙由刘永尧(前长汀技校书记)等十几位退休干部首倡修复,规模宏伟庄丽,已列为长汀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5、汀州李氏家庙

长汀宝珠公祠-汀州李氏家庙,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之畔,历史文化名城长汀五通城门内。又名珠公祠,纪念入汀始祖宝珠公。珠公,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珠,生六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六房后裔,枝繁叶茂,遍及海内外,嗣裔甚众,英才辈出,正是:龙山巍巍,汀水泱泱,李氏族裔,源远流长。

汀州李氏家庙,是一座府第式客家祠堂,建于清朝嘉庆甲子九年(公元1803年),壬山丙向,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风格别致,由石牌坊、下厅、中厅、上厅、后厅、右排横屋组成,门前有余坪,左右一对八、九米高的蟠龙石旗杆(左面龙杆已毁),坪前有双层雕石栏杆(已毁),后厅有花园(已毁),占地面积九百平方米,计有九厅三十六间房间。厅堂建筑古典,全部构架两端雕刻花卉、卷草等图案,上厅两边双排厢房,中间石神龛由整块大石板砌成,雕有各构种图案,下厢房与过路厅相连,中厅单排厢房,各自独立成院,厅堂宽敞,正面以高大的透草博古雕屏六扇同上厅相隔。石牌坊门楼尤为堂皇壮观,独具特色,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包围着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四周以狮龙花卉雕饰。横楣额上镌刻“李氏家庙”四个大字,两边雕刻人物图案,下端雕饰双龙双狮戏球,大门两旁有大小石狮立于扁鼓石上,其尾巴分别与横楣两端相连,外侧一对大石鼓(已毁)。有“恩荣”的石牌坊门楼和蟠龙石旗杆,现为长汀独一无二的古建筑物。

汀州李氏家庙,今为长汀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落于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民主巷二号,后门为三官巷。家庙大门朝向古城墙五通城门,相距约二百米。登高四顾,前临碧水汀江,后依卧龙山峦,左按乌石云骧,右抚朝斗烟霞,诚为牛眠吉地,其形,其貌,其范,其史,乃居汀城群姓庙堂之冠。

李氏家庙,建于清朝嘉庆甲子九年(公元1803年)、座北朝南,壬山丙向,砖木结构,建筑古典,由石牌坊、门楼、下厅、中厅、上厅、厢房、右横屋组成,前有宇坪,后有花园,形成组合庭院。占地面积八百八十平方米,计有三栋九厅三十六房间,供原汀州府试院考秀才时,府属闽西八县应试童生和春秋祭祖宗亲住宿。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整,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客家祠堂建筑,保持了清代建筑的特征。厅堂为单檐硬山式,抬梁穿斗混合结构,须弥座雕饰花卉、卷草、正脊两端为鳌鱼一对;上厅神龛依存,其正面为一整块大石板建成,以双夔(一种兽)雕饰,甚为罕见。上厅和中厅之间装有透草博古雕屏六扇。门面尤为堂皇壮观,独具特色,大门两旁皆有大小石狮重叠于石鼓之上,戏花弄球,栩栩如生;雕石门楼、牌坊连为一体,单檐悬山式加两坯,以栌斗承托,三座双层如意斗拱半包围着竖刻皇敕“恩荣”二字的石匾,牌匾四周以双龙双狮戏花雕饰;横楣镌刻“李氏家庙”,字体遒劲,以双龙双狮戏珠雕饰,两旁石柱镌刻对联:“龙门新世第、邺架旧家风”;门楼前的宇坪竖有八九米高的龙虎石桅杆一对(现仅存右边虎杆,左边龙杆已毁)。

汀州李氏家庙,是纪念入汀李氏大始祖宝珠公的,故又称宝珠公总祠,取名“一本堂”。室珠公,名珠,原名德,又名大郎,号宝殊,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十八代裔孙;是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的李纲(宋朝观文殿大学士,官至丞相)之五世孙。于公元1176年(宋朝淳熙三年丙甲岁三月十九日辰时)生于江西赣州石城渡。六岁随父奎公(原名燔,宋朝枢密副使)迁福建宁化石壁。在宋朝曾任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未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宝殊公促其子外迁,还写了“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延世泽,举祖流芳”十六字交付各子以作留念。他与夫人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直到公元1251年76岁时,才被其子木德、火德二公接往福建s上杭瞻养,卒于公元1255年(宋朝宝佑三年乙卯岁),享年80岁。妣潘氏,生六子一女,即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田德,女云姑七娘。

 宝珠公裔孙已繁衍到三十多代,枝繁叶茂,遍及闽、粤、赣、浙、桂、蜀、黔诸省,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诸国,嗣裔甚众,英才辈出,如:宝珠公四子李火德(宋朝大守、节度使、关内侯)、宝珠公第九代裔孙李庭芝(明朝右丞相)、李崇诚(明朝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丞相)、第十六代裔孙李鲁明(明末兵部尚书)、第十八代裔孙李光地(清朝文华殿大学士,被尊为“一代名相”)等人,业绩辉煌,名垂古史。当今海内外系宝珠公裔孙,为李姓俊杰的政坛要人、将军、科学家、企业家,不胜杖举。

近几年来,许多旅居海外的宗亲前来参观、考察,寻根敬祖,寄托追思,弘扬祖德。有宗亲们的诚心和努力,独具特色的李氏家庙(宝珠公祠),在修复之后将象一颗璀璨的宝珠,为客家首府、历史文化名城长汀增辉添彩。

16、汀州赖氏坦园公祠

赖氏坦园公祠,位于汀州镇南大街102+1号,是长汀城内具有鲜明府第风格、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古宗祠之一。该宗祠为长汀姓赖宗祠,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修葺。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项,抬梁式构架,十一核前步廊。建筑布局为照壁、门楼、前厅、两廊、正堂。门楼为岩石所构,通高9米,大额仿雕饰双狮戏珠图案,小额为为琴棋书画雕饰,次间两窗饰有云纹,蝙蝠与额仿相对应,反映“福禄寿”字图。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为方形;明间正中有方形藻井,四角有垂球,明间柱础直径为43.6公分,高47厘米,有柱联。建筑规格高,布局产整,雕刻工艺精细,具有典型的客家传统宗祠的建筑风格。1990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